所有小乘佛教都认为,圣性有两个条件:第一个是少欲知足;第二个是喜欢闻思修。具备这两个条件的人就是有圣种的人。这种人闻思修行就会成就。如果不具备这两个条件,就叫作绝种、断种的人,这种人是不会成就的。在不具备这两个条件之前,我们的学佛,顶多只是求保佑、求平安、求健康、求长寿、求工作顺利等等。大乘佛教的圣种也需要这个很重要的基础。
我们以前总是看自己好的一面,即使自己有再大的过失,都视而不见、忽略不计,甚至把自己的缺点当成是优点,却非常细致地去观察别人的过失,对别人吹毛求疵,哪怕其他众生有一点点过失,都会绞尽脑汁地去挖掘、去宣传,这样就使我们变成了凡夫当中的凡夫。
世间、小乘与大乘显宗的八关斋戒都建立在皈依的基础之上,没有皈依,就不能得到八关斋戒。
假设一张纸或一片花瓣的厚度,是由一千个或者一万个微粒组成的(当然,这只是打比方,实际上肯定不止这个数目),那么,针尖穿过一片花瓣的时间也可以先分成一千或者一万个等分,而这一千或者一万分之一的瞬间又可以继续往下分,分到最后,时间会消失无踪,最后什么都不会留下。
《普贤上师言教》在讲完人身难得、寿命无常等等之后,马上讲到解脱的功德、解脱的利益。为什么要讲解脱的利益呢?因为,如果不了知解脱的利益,就会在通达无常等等之后,觉得人生没有什么目标,就会感到悲观失望;当知道解脱才是永恒的安乐,解脱才是靠得住的之后,就不但不会悲观,反而会很乐观、很开心,因为我们终于发觉了生存的目标,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活,那时就会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寻求解脱上面来。这个时候就培养出了一个真正的出离心。修持无常的最终目的,就是要达到这样的结果。
真正发起无伪的菩提心,就会不讲任何条件地付出一切。对菩萨的要求就是这样,自发心修学大乘佛法以后,就不允许为自己打算。
有人会反问:我们现在都是普通的凡夫,不为自己打算,自己的事情又怎么办呢?
对于这个问题,我们可以明确地答复,如果你放下自己的事情,一心一意地投入、无条件地付出,那么,自己的事情就会自然而然地成办,这毫无疑问。对此有很多公案可以证明,历代高僧大德的传记无不是最佳的例证。所以,现在一定要发菩提心。
也许有人会提出疑问:我们不是发菩提心,要在娑婆世界当中度化众生吗?那为什么还要到极乐世界去呢?
法王如意宝曾多次讲过这个问题:如今在末法时代,很多人想在修行上有出色的结果是很难的,所以就需要先往生极乐世界。正如前面所讲,往生极乐世界以后,立刻就是登地菩萨了。以菩萨超强殊胜的能力,即可自由自在地度化众生。因为在登地之后的一刹那(大约几秒钟,还不是最小的时间单位),就可以成熟一百个人的善根,也就是可以让一百个人入门,而每天则能度化成千上万的人。从那时起,才算得上是真正地度化众生。
佛在传法的次第方面非常讲究,初转法轮的时候并没有讲如来藏。佛经里面说得很清楚,在听闻者根机没有成熟,也即对空性没有了解的时候,如果宣讲如来藏,不但对听者没有帮助,反而会让他们对如来藏产生执著——会认为烦恼等有漏法或有为法是不存在的,是空性,但如来藏是不空实有的——如果有了这样的执著,那就是证悟法无我的障碍。
任何人都知道自己肯定要死,对此没人会有异议,但同时很多人天生会有这样一种感觉,认为虽然我会死,但我还能活很长时间,再过二三十年、四五十年都死不了,虽然这个想法没有任何理由。你有没有把握明天还活着?有没有把握下个月还活着?没有。然而我们却不愿意这样想,总希望活得久一点,便随此欲望而产生这样的观点——我可能还会活很久,但这是一个完全错误的想法。
为什么?因为死因是不一定的。死亡也要有因缘,令人死亡的因缘无处不在,随时随地都可能遇到。比如为了健康、长寿服用一些保健药品,若药没有吃对,反而会成为死亡之因。其他诸如衣服、装饰、食物等都有可能成为死因。世界上什么不能作为死亡的因缘呢?没有!总之,死因很多,随处可见,何时会遇到这样的因缘,谁都说不清楚;而且一旦遇到,在此因缘面前,我们的身体、生命都显得那么无奈和脆弱。没有一个凡夫的身心能够抵抗死亡的召唤,死亡随时都可能降临,这就是死因无定的意思。这个道理非常重要,一定要认真思维。
我们要在保密的情况下,秘密地修自他相换。在别人看来,你是一个普通的人,但实际的内证却与众不同——所有人都是为了自己着想,而你却是为了众生着想,这就是最大的不同。
以前的修行人都是这样。他们住在山里,没有人知道他们在干什么,没有人知道他们的理想是那么崇高、伟大,他们也不会说自己多么了不起,但实际上却是卓然超群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