守护稻谷种,芽茎必得生,
守护菩提种,菩提从此起。
保护好稻谷的种子就会有稻芽的产生,之后才会收获稻谷。种子是很重要的,因为它是丰收的前提。同样,守护好菩提的种子,菩提就会从菩提种中诞生。
菩提在此处指的是佛的法身。菩提种是指大乘修行人,也即菩萨。成佛必须要有成佛的因,因就是菩萨;菩萨要有菩萨的种,种就是菩提心;菩提心要有菩提心的种,种就是慈悲心。进而可知,慈悲心是一切法的基础,所以一定要保护好。
母光明是指原有的智慧,即如来藏,她永远都是存在的。在第三转法轮的经典及密续中,也称之为心的本性、自然智慧、自然本智、灭定等等。修行人(包括凡夫和菩萨)的证悟境界,叫做子光明。在凡夫地和菩萨位的时候,母子光明还有分别。成佛的时候,母子光明完全相融,无二无别、一味一体。
如来藏始终存在,不会有任何动摇。无论是地狱众生还是十地菩萨,其心的本性都是光明的。积福不会增长,造业也不会减少,没有增减、生灭的变化,永远恒定如一。
同时,如来藏自然本智又是一切的基础,在自然本智的基础上产生了阿赖耶识,然后产生了意识,从而衍生出万事万物、六道轮回。如来藏就像永远存在的一条直线,无始以来的无明客尘障垢,致使众生一直处于迷惑之中,这犹如直线上冒出的一个分叉,也如同未经加工的矿石。修行的过程,也是认识心性的过程,相当于矿石的冶炼加工过程,加工到加行道以后,开始慢慢转换为智慧;最后成佛的时候,智慧完全融入如来藏,与心的本性融入一体,密法称之为母子光明的双运。
怎么样的人生才是一个有意义的人生呢?
佛教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判断:一个是提升自己生命的级别,主要是提升自己的智慧、提高自己的境界;另一个就是利他,为他人付出。只要有这两个,那有钱没钱,做什么事情都不是很重要,你的人生价值就已经充分体现了;如果没有这两个,那你做再大的官、有再多的钱,当然这些在有些地方还是有用的,但从大乘佛教的观点来看,是不足以说明你体现了什么人生价值的。
三檀齐修施,尸罗离过非,
忍因端正果,精进勇勤依。
三个布施都要去修,持戒让人清净,远离一切罪过,加上修持忍辱,就能得到正确的果。另外,还要勇猛、勤奋地依靠精进,对正法饶有兴趣,不能懒惰懈怠。
“檀”是梵文dana(檀那)音译的简写,汉译为布施。三檀,即三种布施方式:财布施、法布施、无畏布施。
“尸罗”是梵文Sila(尸怛罗)音译的简写,汉译为清凉或戒律。
当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心的本性是空性,才算是有了一点空性的认知,如果达到这个标准,就已经是比较不错的境界了,我们可以说这就是智。如果没有这种悟性,则其他任何感受都是没有用的。对寻求解脱的人来说,窍诀派区分智和识的方法很重要。如果永远都用理论来解释:智就是常,识就是无常,就不会有实质性的概念。
也不是赚很多钱就能体现出我们的人生价值。我们现在的价值观当中,觉得有钱就叫成功人士,有钱就可以充分地体现一个人的人生价值;没有钱的话,不管他做什么都不算体现人生价值。这实际上是我们自己的价值观错了,我们把金钱作为衡量成功和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,这肯定是错的。而且再过五十年、一百年,那个时候肯定不会用现在的这个标准来衡量谁成功、谁不成功;谁体现了人生价值、谁没有。三十年后不会这样,这只是一个阶段。因为人类历史一直都在变化、发展,在不同的时代中有不同的价值观。在一两千年前,大多数有学位、层次比较高的人,都比较注重内在的东西。唐朝的时候,很多中国的知识分子都修禅,那个时候,禅和内在的东西就作为一个衡量标准。现在我们是用钱来衡量,但以后不一定是这样。
菩提心与证悟空性之智的有机结合,就是所谓的“智悲双运”。其中的“智”,是指证悟空性的智慧;“悲”,是指菩提心;所谓“双运”,即是指菩提心与证悟空性之智二者兼备、紧密相连。对具有菩提心与空性之智的人而言,菩提心与证悟空性之智属于同一个人的同一个意识,所以菩提心也就是证悟空性之智,证悟空性之智也就是菩提心,二者之间是密不可分、圆融一体的。
本来佛性有两种:一种叫自然住佛性或自然佛性,也即心的本性光明,它是自然显相的,不是造作的,所以叫做自然住佛性;第二种叫随增佛性,随着闻思修而增长的佛性。依靠对佛法的信心,之后去闻法、思维、修行,就会越来越有进步。对佛法,尤其是对心的本性光明空性的认识越来越增长,所以叫做随增佛性。随增佛性是无常的,属于有为法,到了加行道的时候,它会显现为一种光明的形象。在资粮道的时候,连光明的形象都不是。
为什么这也叫做佛性呢?因为如果没有随增佛性,没有闻思修,则我们心里虽然有一个自然佛性,它也永远都不会显现出来,所以也称此为佛性。
随增佛性就是十度,也可以归纳为六度或福慧二资粮。布施、持戒、忍辱属于福资粮,禅定和智慧是慧资粮,中间的精进属于两边。大乘佛法的所有修行,都可以归纳于六度或十度当中。只要修十度,就可以显现心的本性。
尽管心的本性从我们诞生的那一天开始,都是光明的,但它从来没有给我们带来任何好处,这就是因为我们缺少了随增佛性。下一步的工作,就需要通过随增佛性去开发自然住佛性。
各种各样的杂念,都叫分别念。在一般的情况下,心完全静下来的时候有两种状态:一种是阿赖耶识;另外一种是证悟空性的智慧。虽然证悟者的境界不一定是很标准的智慧,但我们也可以把它归纳为智慧。不过,它的本质还是识而不是智。登地之前的所有修法,其本质都是识而不是智,虽然证悟者此时已能感受到空性的影像,与空性比较接近,就像湖水里的月影,显而无自性。
真正标准的绝对智慧,只有佛陀具备,十地菩萨都没有,凡夫就更谈不上了。
不要说佛的智慧,连十地菩萨的境界到底怎样,也没有任何语言可以直接表达,而仅能从否定的角度来指示——既不是“有”,也不是“无”,不仅否定了有、无二边,也将有无二边延展出来的四边、八边、三十二边一并破除。真正的空性,只有到证悟的时候才能体悟。
学佛在二十岁的时候、十几岁的时候,七八岁的时候都可以。如果你有善良的心,那越早学佛越好。佛教的核心就是智慧和慈悲,那学智慧和慈悲当然越早越好了,所以不会过早。